访乡村,知发展历程;重实践,促乡村振兴
文旅再发展,传统延续促振兴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艺术设计学院积极组织师生队伍开展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7月12日,在产品设计系主任陈钧锴老师带领下,艺术设计学院乡村振兴文化服务工程实践队来到了暑期社会实践线下调研第一站——南京市浦口区响堂村。
响堂村位于老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区内,地处山脉南部,三面环山一面抱水,茂密的山林与幽深的山路将水库、栀子花田、矿坑相连,村民住房错落于鹰嘴山、横山、馒头山、西华山之间。
实践调研活动以“线上组队、属地实践、远程协同”的形式进行。下午3时许,烈日未去,海天云蒸,实践小队已抵达响堂村。小队成员一行沿着村落干道走访了许多村民,初步了解了响堂村的历史故事和发展历程。据村民介绍,响堂村约有七十余户人家两百余人,部分在城里上班,昼出夜归,村子曾依矿山而建,后改为伐木园区,现文旅开发、栀子花种植产业是响堂的支柱产业。栀子花从最初村民谋生的农业产品,逐步晋级为这座山村的特产标识。据说南京90%的零售栀子花源于响堂。与栀子花产业一样,响堂也在进行着蜕变,从山坳里一座不知名的村落发展成为南京现代新型乡村的代表。作为浦口重点打造的乡村振兴项目,响堂走出了一条以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之路。现“艺术重构乡村”的规划理念已深植响堂,并将持续推进响堂的长期发展。
下午六时许,伴着村屋的袅袅炊烟,实践小队离开了响堂村。此次调研活动使实践小队同学有机会走进乡村与当地居民深入交流,实地考察当地的特色产业,触摸乡村振兴脉动,在实践中悟真知,在行动中担使命,争做新时代青年,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渔业焕新彩,文化创新促振兴
7月15日,在产品设计系主任陈均锴老师带领下,艺术设计学院乡村振兴文化服务工程实践队来到了暑期社会实践线下调研第二站——南京市浦口区星甸街道后圩村。
后圩村地处苏皖交界处,南连老山,北枕滁河,具有优质的交通资源、山水资源,享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山贡”(hòng)里人家文化底蕴,是南京重点打造的九峰山田园综合体、浦口“珍珠村”之一。
在后圩村党群服务中心,纪检委员赵磊迎接了实践小队,并围绕后圩村历史文化、产业现状、先进评选、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未来规划等多个方面向实践小队介绍了后圩村的历史故事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和成效。具体表现在:境内九峰寺、观音洞等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凸显本地风光、文化及特色的“山贡里人家”田园综合体建设;依托本土资源举办的水产丰收节等农事节庆活动;组织开展游客下田入水、捕蟹捉虾丰收体验活动;联合隔壁九华村作为先锋大力打造文旅产业。后圩村现已成为拥有万亩水产养殖基地的省级现代渔业精品区。从被称为“江浦的西伯利亚”,到现在的产业兴旺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后圩村通过渔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闯出了一条幸福路。
接着,小队一行沿途参观了后圩村的胡山贡老街、山贡蟹科普馆、滁河风光带和万亩水产养殖基地,并走访了一些本土人家,与当地居民就螃蟹养殖、社区服务、农村垃圾分类新模式、美丽乡村建设等问题进行了交流。随着乡村振兴和人居环境整治深入推进,创建“美丽庭院”已成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乡村文明的重要途径。后圩村全力加大“美丽庭院”创建力度,让广大村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通过对后圩村的实地调研,实践小队成员们实地考察了当地的特色产业;体验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成果;进一步感受到坚持全面乡村振兴;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同时激励着大家在新时代立足新发展阶段,利用信息化科技手段,为美丽乡村建设作出贡献。
环境重保护,耕旅结合促振兴
7月21日,在产品设计系主任陈均锴老师带领下,艺术设计学院乡村振兴文化服务工程实践队来到了暑期社会实践线下调研第三站——南京市星甸街道山西村。
山西村是2000年山西村与渔山村合并而成,地处原石桥镇西南,东靠赭洛山,南邻安徽和县香泉镇,北接驷马河,占地面积约6.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计税面积4534亩。附近有珍珠泉风景区、南京雨发生态旅游区、老山国家森林公园、水墨大埝旅游景区等旅游景点。
下午3时,实践小队一行抵达山西村。村头道路宽敞整洁,放眼望去,鳞次栉比的楼房一字排开,环屋植被郁郁青青,整个村子布局整齐、规划合理,一幅美丽乡村的新景象跃然在实践团成员眼前。在山西村党群服务中心,实践队成员与工作人员围绕村子产业结构变动、村集体经济收入、社保服务体系建设、人居环境建设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交流,进一步了解了山西村整体情况。据工作人员介绍,山西村长期坚持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同步抓,不仅打造特色旅游并且多渠道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2019年,山西村结合村居自身实际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以“传家风扬家训”为主题,成立了家风家训馆,内设多功能活动室,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形成山西村独有的“家”文化。
据悉,山西村以“万顷良田”为契机,现已将2800亩土地包给种养殖大户,进一步提高了空置土地的效益,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现山西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经营性收入、稳定性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在稳步提升中。时代的变化对于农村基层影响深远,现甚至可以预见山西村未来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前景——人民将安居乐业,实现共同富裕,迈向更高水平的小康。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须铸魂。通过本次实践调研,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唯有深入乡村、深入实践,才能深切感受到社会前进的步伐、感受到广大新农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的宜居村建设成就;同时对本次社会实践的目的、意义有了新认识,深刻意识到青年学生应该深入基层、用心思考、学以致用,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收获知识,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小结
辗转三个村庄,伴着三伏烈日,成员们的乡村实践调研之行告一段落。人们记忆里乡村的蓝天、白云、小河、农田、黄发垂髫悠然自得犹在,增加的是宽敞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房屋、规划整齐的基础设施。当亲眼看到现在的美丽乡村、亲耳听到村民描述现在幸福生活,成员们真正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不是写在纸头上的,是实实在在落实到乡村、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最终印证了那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调研中也发现了诸如乡村留守老人多、乡村精神文化建设不足、村民收入渠道少等问题。但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正走在路上,需要有人不断地投入其中。而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正处于需要在实践中淬炼意志、培养担当精神的时候,希望有更多青年大学生勇于扎根基层,去触摸乡村振兴脉动,带着满腔热忱,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本次的社会实践让我与乡村振兴这个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成员们在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图片的后期处理的过程中,不难看到看到包括团队所调研的响堂村在内的不少乡村正在努力顺应时代要求,发展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及产业,乡村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口号,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脚踏实地好好干。乡村振兴,切实关乎中国亿万人民的福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决条件,因此乡村必须振兴,也必然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