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南工NAVIGATION
〔中国教育报〕高校多措并举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学校服务不断线 学生走稳就业路
■千方百计促进大学生就业
引导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创新机制让学生带着职称去就业……毕业季,各高校就业服务不断线,多举措推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引导学生扎根基层
“去年10月底,大家基本上都拿到了两三个入职邀请,90%的同学在11月底确定了工作单位,现在全班63名同学都落实了去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2023届硕士研究生张建斌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始终将就业教育与就业引导作为“三全育人”重要内容,引导毕业生主动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为进一步引导2023届毕业生到国家重点单位、基层就业,学校联动多部门做好选调生计划、“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政策性岗位宣传引导及推荐落实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作为陕西省选调生,微电子学院2023届本科毕业生雷圆莹6月底回到家乡渭南,开启为期两年的驻村工作。“读书并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要让生我养我的地方摆脱贫困。我愿意扎根西部、历练成长,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雷圆莹说。
截至目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23届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人数与往年同期相比稳步提升,到行业领军企业就业人数持续增长。
“互联网+”精准推送
在南京工业大学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上,2023年向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已超过10万个。“岗位很多,但依然有学生难就业。”南京工业大学就业办工作人员王中元分析,帮助学生筛选有效求职信息非常重要。
在探索“互联网+就业”的过程中,南京工业大学深挖优质网络资源,充分利用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江苏大学生智慧就业服务平台以及各行业、各区域线上招聘网络平台等,组织毕业生网上求职,同时建设校内就业信息宣传“云矩阵”,在就业创业网、学校官微等多渠道发布有效就业信息。
学校专门成立就业助理团,由60名学生组成,他们的职责是协助学校做好相关招聘会组织、就业信息汇总、就业信息发送等工作,其中负责就业信息推送的学生就有14人。经济与管理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谢鑫是就业助理团的一员,他告诉记者,每天他们都要把各类招聘信息进行汇总、筛选,再通过校内云平台推送,确保毕业生足不出户即可第一时间获取有效就业信息。
就业导师暖心助力
“是母校和老师帮助我完成学业并顺利就业,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我要把爱心传递下去。”辽东学院管理学院2012届会计专业毕业生小李从今年开始,每年捐赠5000元资助母校的学弟学妹完成学业。小李至今仍记得,从踏入大学校门的第一天起,辅导员曲道公就开始对他们进行就业教育。曲道公是辽东学院众多就业导师中的一员。多年来,在就业导师的帮助下,学院毕业生始终保持着高质量就业。
辽东学院积极探索实施就业导师制度,逐步建成一支以专业教师、辅导员、创业导师、考研导师为主体的就业导师队伍。就业导师全员参与就业工作,全程服务学生需要,使每名学生都能获得个性化就业指导。
近年来,辽东学院致力加强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让更多创业项目和创业实体进驻,创业导师们纷纷发力,形成创业带动就业的局面。辽东学院以农学院教授王星为创业导师,成立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职工创新工作室。从课堂上传授蜜蜂饲养与疾病防治专业理论知识,到田间地头讲解熊蜂繁育与授粉技术,王星始终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创业能力放在首位,激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创业。该专业每年有近10%的毕业生自主创业,成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带着职称去找工作
“我是带着职称去找工作的,体验轻松了许多。”马鞍山学院工程师学院大四学生韦传杰庆幸自己因为学院一项创举,早早地在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人生第一份工作。
马鞍山学院工程师学院是由安徽省马鞍山市人社局与马鞍山学院创新共建的省内首家非实体性二级学院,在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自动化等8个专业开展培养试点。
让学生在毕业时就达到工程系列中初级职称专业技术资格水平,是工程师学院促进学生就业的一大创举。
在校期间,工程师学院学生可凭借实习实践、省级以上竞赛奖项、发明专利等参与职称评审,毕业时即可拥有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职称“三证”,缩短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周期。
2022年8月,马鞍山学院开展工程系列职称评审试点,组建全省首家高校工程系列中初级职称评审委员会,遴选17名业内专家、一线实践人员,对初步符合条件的215名首届毕业生进行职称评审。
经评审认定,韦传杰被破格授予工程师职称,另有13人被评为助理工程师,199人被评为技术员。手持职称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备受青睐。韦传杰将职称写进简历投到公司后,免试进入一家上市企业。
据统计,工程师学院首届毕业生277人,就业人数263人,初次就业率为94.95%。目前,工程师学院2023届毕业生的职称评定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统稿:本报记者 杨文轶 采写:本报记者 冯丽 刘玉 方梦宇 见习记者 王琼 通讯员 林可 赵春 陈昊楠)
2023年7月17日第2版《中国教育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3-07/17/content_626974.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