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南工NAVIGATION

[新华日报]为国科研,创新育人 陆小华:20年矢志做好“两件事”

时间:2019-12-25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王梦然 摄影: 编辑:戴婧 上传:

快速精准地过滤掉海水中的盐,是“海水淡化”走向市场化的关键一环。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陆小华教授课题组参与攻关的“限域膜传递机制”技术,为此提供了更为完善的解决方案,12月初,青岛海水淡化工厂正式上线,由于应用该技术,预计青岛全市海水淡化日产能达到50万吨。

“限域膜传递机制”其实就是一种物理转化过程——让水分子从石墨烯过滤膜中穿过去,同时阻挡氯化钠分子,以此实现海水中盐和水的分离。“但就这么一个听起来简单的‘原理’,科学界钻研了近20年,才真正搞清楚适用的机制。”陆小华向记者解释,海水淡化市场化最大的挑战之一在于,石墨烯膜在水溶环境中还会发生溶胀,导致水盐“分离”的性能衰减。在经过无数个公式推演、模拟计算后,课题组最终在“钾离子”上找到了突破口,研究者发现证实,“钾离子”进入石墨烯后,通过分子的相互作用,会形成一个特别小的层间距,从而有效截留盐溶液中氯化钠等所有相关离子,同时还能保持水分子快速通过。

“这项成果为石墨烯膜的设计设备提供理论指导,为海水淡化市场化开辟了新思路。”陆小华满心感慨地说,这就是基础研究的价值,一项“科学原理”的突破,能够带来变革性的技术,从而带动一个全新的产业,甚至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引起“质”的变化。攀登研发高峰,陆小华坚信“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克服浮夸浮躁的心态、摒弃投机取巧的作风,才能做出真正造福国家和社会的“原始创新”,实现科学家的“人生价值”。

陆小华是化工领域当之无愧的“大咖”,去年12月15日,陆小华当选中国化工学会首批会士,全国仅有20位化工界专家、学者获此殊荣,他就是其中之一。然而,比起实验室做科研,如今的陆小华,更看重的是“三尺讲台”。“教授不能只做科研不教书育人,培养人才是我们的根本任务,是事关传承的大事。”陆小华还有个引以为荣的身份不得不提——中科院院士、我国化工高等教育一代宗师时钧带的第一位博士。斯人虽已逝,风范当长存,时先生放弃国外的优渥待遇,在七七事变之后,毅然投身祖国,怀着教育兴国的赤子之心,执教67个春秋,育桃李无数。

传承好时先生的“接力棒”,陆小华一天也不敢懈怠,“家国情怀、追求本质”这是他在面对学生时,最强调的两个科研关键。刚进课题组的研究生抱怨发论文难、羡慕别人的研究方向好发论文。陆小华却认为,发好文章固然重要,但是评价一个人的工作价值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有没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另一个是工作有没有系统性。“陆老师要求我们始终要考虑课题的‘顶天’,对于科学前沿的意义在何处;课题的‘立地’,对于实际工程的意义在于何处。”南京工业大学博士生陈晶晶语气中透露着对导师陆小华的钦佩。在选题设计上,陆小华认为,应该坚持原创,以解决某个具体科学问题为目标。以陆小华为首席科学家所承担的“973”计划项目“生物甲烷系统中若干过程高效转化的基础研究”批下来后,他就提出,“我们做科研要先了解国际最领先的技术,在此基础上再去创新”。因此,他带着整个“973”团队来到沼气工程技术最先进的瑞典,实地考察交流学习。“在此过程中,陆老师敏锐地抓住了沼液要换热这个关键点,在考察、调研、剖析了国际最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出自己独创性的成果,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技术,申请了PCT发明专利。”陈晶晶说。在陆小华的指导下,陈晶晶发明了国内首款针对沼液的换热器。

没有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里,科研就会唯指标、唯利润;不探究纯粹的科学真理,就会在科研路上走偏,只关心论文的影响因子,从而丧失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精神。让陆小华感怀的是,近几年,原本在国外享受“终身教授”待遇的科研人越来越多地投身祖国,为的是国家前途,做能“争气”的研究;图的是能发挥所长,做社会需要的科研。陆小华带过的博士毕业生有54名,其中30多位都选择了教职工作,接好时代的“科研棒”,让中国“科学家精神”脉脉相承,是他们扎根“三尺讲台”共同的夙愿。

本报记者 王梦然

2019年12月25日《新华日报》:http://xh.xhby.net/mp3/pc/c/201912/25/c728338.html

媒体南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