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南工NAVIGATION

[东方卫报]南工95后小鲜肉 痴迷非遗“留青竹刻”

时间:2017-05-17 来源: 作者: 摄影: 编辑: 上传:

在一块光滑的竹片上,手拿着刀片,沿着勾勒好的线条“游走”,转动握刀的手,时而沉稳有力,时而细腻温柔……这一双熟练的手,并不是来自经验丰富的老者,而是一名95后的大学生。昨天,记者采访了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5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马嘉南同学,听他讲述他和“留青竹刻”的不解之缘。

马嘉南从一开始的不了解,到深深痴迷于这项老手艺,还成为“留青竹刻”泰斗白士风先生的第三代传承人。

从小学西洋画的他 第一次接触“留青竹刻”就爱上了

“我们这代人,对西方的东西推崇备至,但其实,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里就有很多好东西,我们自己不当回事,反而是外国人慕名而来、欣赏备至。比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留青竹刻。”马嘉南说,曾几何时,他也对传统的老手艺不屑一顾,直到一次和“留青竹刻”的亲密接触,让他重新认识了老手艺的魅力。

马嘉南说,在高中时期,他学的是西洋绘画,主修素描色彩,觉得西洋画写实,逼真得如照相一般。而马嘉南的父亲却是个传统文化爱好者,还特意送了一本入门级的国画教材《芥子园画谱》给马嘉南,问他学了那么久的画画,老祖宗留下的画谱是否也能临摹。“我拿起笔来就画,但这一画才发现,国画和西洋画路数完全不一样,自己完全并没有国画的功底。”

后来,父亲带着马嘉南拜访了一些传统绘画、书法方面的老艺术家,花鸟画家陆迅的小写意花鸟,灵气十足,精简又优雅;高文新老师的书法遒美健秀、形神兼备,让马嘉南领略到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精妙和神韵。不仅是绘画方面,马嘉南的父亲还带着他拜访了自己多年好友、“留青竹刻”泰斗白士风先生第二代传人王志伟。在王志伟先生家里,马嘉南第一次接触“留青竹刻”,立即就喜欢上了这门艺术。

初次捉刀如“湿手抓肥皂”苦练后成第三代传承人

“留青竹刻”这门艺术看似简单,实则繁难。马嘉南介绍,雕刻留青大多先制成器物,再在竹面上打好画谱,勾好线,然后运刀沿着勾线刻去多余竹面,竹肌做底。刻去的部分不到一毫米厚,刻的时候不能刻多也不能刻少,如果刻去多一点或者少一点,底子颜色就会泛白,与留下的竹青(书画)部分不相协调,只有精心刻到竹肌这一层,才算是恰到好处。

“竹刻留青的魅力还在于,随着珍藏时间越久,把玩越多,颜色越是好看。”马嘉南介绍,出于高标准要求,对于雕刻者的要求也就更高:“记得高中刚去王志伟师父那里学的时候,花了好长时间,才完成了失败的第一刀。初学者下刀难,一是不稳,二是滑刀,三是竹面不平呈弧形。刀不听使唤,在特殊处理的光滑竹面上,就像用湿手抓肥皂一样。初学的那一个下午,也不记得我滑了多少次刀。”

经过数年艰苦训练,如今的马嘉南已经能够熟练地挥刀运笔,刻出《画梅》《快雪时晴》 等书画作品,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可。国家级非遗项目“留青竹刻”江苏省代表性传承人、著名竹刻家、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王志伟就说,马嘉南的作品“深得留青竹刻创作真谛,修形于外,藏寓其内;推崇古法新意,注重作品的生命力和时代感;利用精道的手法架构美好和谐画面”。

今年3月,跟随王志伟学习多年的马嘉南,被王先生正式收为弟子,赐予斋号“嘉竹山房”,由著名书画家张继馨老先生题字。

至此,他也成为“留青竹刻”泰斗白士风先生的第三代传承人。

从此爱上传统艺术 对绘画、书法、古建筑充满兴趣

马嘉南说,通过对“留青竹刻”的学习,他越来越热爱传统文化,自称是“传统艺术的狂热爱好者”。“艺术都是相通的,要把‘留青竹刻’刻好,没有过硬的传统绘画、书法功底,你的作品就不灵动,只能描刻出书画之形,而不能得其神韵。有些匠人正是由于不懂书法的运笔、转笔,以及绘画的深浅层次,刻出来的作品呆板无味。”

现在的马嘉南不仅醉心于留青竹刻,对传统绘画、书法、古建筑、画瓷等传统艺术形式也充满兴趣。今年4月初,马嘉南利用课余时间去江西景德镇拜访了独立艺术家王豫明先生,向他学习画瓷、摄影。他还曾向画家吴浩、老树,花鸟画家陆迅,油画家刘伟光、杨勇,书法家高文新,象牙浅刻大师萧剑波等前辈求教,从中汲取丰富的传统文化的营养。此外,马嘉南还参与了王志伟、陆迅等老师的巡回展览的策展工作,《如往如来》国内外文化交流展览的策划设计工作,等等。

每到一处,马嘉南就会用相机记录下当地著名古建筑的风貌。几天前的一次工艺设计作业中,马嘉南还突发奇想,用丝网印刷的方式表现梁思成的佛光寺大殿剖面图手稿。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手稿通过油墨印刷到木板上,被人啧啧称赞。

马嘉南说,这条传统文化之路,他还会继续走下去,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也能够喜欢传统文化,更希望五千多年文明孕育出来的东方智慧走向世界。

通讯员 周伟 本报记者 傅静怡

2017年5月16日《东方卫报》:http://dfwb.njnews.cn/html/2017-05/16/content_30765.htm


媒体南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