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科研方向是生物催化,通过绿色合成方法,合成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将工业产品制备过程变得绿色低碳;在育人的过程中,他一直以“高效”为目标,以本科生和研究生“融合式”教育为“催化剂”,帮助学生快速成长成才;而在学生眼中,他本身就是“催化剂”,以身示范投身科研,倾心育人严慈相济,把学生哺育成有科研思维和能力的人才。 他就是校第十六届“师德十佳”、药学院胡燚老师。
把“本科生”当“研究生”培养,他为学生埋下科研的种子
做实验、写论文、与研究生学长学姐交流讨论……对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大四学生顾轶来说,“本科”四年,仿佛已提前进入“研究生”阶段,他对九月份即将开启的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生涯充满信心, 他说这一切还得归功于胡燚老师的指导。 “把本科生当做研究生来培养” 一直是胡燚老师的育人理念和实践路径,十年多来,他一直鼓励并指导本科生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以下简称“大创”),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实践活动,把本科生纳入课题组管理,带进实验室,带入科研的世界,培养他们的科研思维、动手能力和实践本领。
顾轶回忆,大一时,在做“药物分子的合成优化路径” 大创项目中, 他一开始不够严谨,恰巧遇到严谨的胡老师,最后常常要把一篇论文改到第十几个版本才能达到胡老师的要求。 大三上学期,顾轶成功发表第一篇 SCI论文后,其科研能力越发精进,紧接着,他只用一年时间又发表了一篇 SCI 论文, 还凭借大创项目获得了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创新创业类)全国二等奖。 如今成功保研至上海交通大学的顾轶坦言, 那些翻看过无数遍的文献、大量经实验反复验证得到的数据、连一个标点都不“放过”的论文,才是他大学里最荣耀的“勋章”。
对药学院大三学生陈美而言,比大创成功结题更可贵的是,在胡老师的指导下,她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无往不胜的意志力。“堵住了”“没有进展”“又坏了” ……每当陈美在“高效液相色谱仪器分析” 的实验中状况百出、倍感困顿时,胡燚老师总能给予恰到好处的指导。 记得第一次出现零部件故障导致仪器无法运转时,陈美消极“罢工”了一周。 “它坏了, 就意味着我之前做的大量数据全部白做了,我当时就非常烦躁,不想做了。 ”陈美回忆道,她去找胡老师“诉苦”,说自己的实验阻力太多,实在做不下去了。 胡老师立马带着她和同课题的一位博士师兄, 去实验室排查问题,最后经过几次调试,仪器重新运转起来。“不要在情绪中浪费时间,要直面问题,解决它! ”陈美坦言,胡老师经常告诉他们要高效地解决问题,“其实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这也是胡老师身上特别能够感染人、 带动人的重要品质。 ”
尽心尽力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对每一位同学给予耐心、细心、精心的指导,胡燚老师把本科生培养成“准研究生”,他们中的大部分同学选择了继续埋首做科研。 去年,大创项目顺利结题的陈美,成绩也挤进专业前三, 最近也以第一作者发表了一篇 SCI 论文, 她选择继续留下来跟着胡老师做实验:“我想留下来, 就像胡老师说的那样‘不求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在实验过程中学到真本领才是关键’。 ”
从“一对一”到“随时随地”指导,他让学生的学习变得高效、受用
餐厅昏暗的灯光下,一位老师一边伏身认真地在一叠纸上写写画画,一边抬起头热切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两人太过投入,以至于压根没注意这一幕已被同课题组的另一位学生用手机记录下来。“这一幕的照片一直被我珍藏着。 ”每每回想起自己的研究生时光,药学院 2020 届硕士毕业生傅雅洁总会想到这张照片中的情景, 她说当时胡燚老师课题组聚餐, 提前来到餐厅的胡老师竟然把她的论文拿了出来,看到她后,招呼她进行了现场批改。 “当时我读研究生二年级,写了一篇论文,想着早点发表出来, 没想到胡老师连聚餐的空余时间也不愿放过。 ”傅雅洁说,胡燚老师做事效率很高, 她成为课题组一名研究生的第一天,胡老师就跟她商量定好了课题,并给她推荐了相关学习资料,“虽然胡老师的课题组有 15 名研究生, 但是他从不假手他人,总是亲自指导每位同学做实验, 修改论文时能细致到每一个标点符号。 ”极其负责、耐心、细致、高效的胡老师带出了高产的学生,傅雅洁用 4 篇 SCI 论文和 4 项专利成果, 为自己的研究生生涯画下圆满的句号。
药学院2017 届硕士毕业生曹震的论文则是在宿舍修改完成的。 当时,毕业论文还未修订好的曹震在打篮球中摔伤了腿, 行动不便,十分焦虑。 两次敲门声打破了焦虑,送来了温暖, 胡燚老师带着精准的修改意见来到曹震宿舍,面对面地帮他修改论文。 难怪曹震说胡老师像一颗定心丸:“对每一位学生,他都愿意倾囊相授,虽然他要求严格,但是我们的科研做得十分开心,收获满满。 ”
药学院研究生三年级学生马光政笑着说,胡燚老师这叫“雨露均沾”。 他称自己并非胡老师最优秀的学生,但胡老师对他的关心、指导和帮助却一点不少。 “我经常在做实验和写论文中犯小错误, 但胡老师总是很宽容大度,不盯着犯错误这件事,而是想着如何解决问题。 ”说到这里,马光政想到了自己在实验室做实验、设定毕业论文框架、具体写作和修订论文时,胡老师细致入微指导自己的场景:做实验时经常一回头就看到胡老师正盯着自己手中的试剂; 对论文的参考文献反复核对了 3 至 5 次,还被胡老师揪出来一个错误;仅仅是调整论文中的一小段内容,就被“困”在办公室整整半天……
在胡燚老师眼中,三年的读研时光,不可荒废、不能浪费。为此,他给进入课题组的每一位研究生做了细致的规划、充分的指导,通过定期组会和私下“一对一”“面对面” 等方式,精准掌握每一位学生的研究进展,并给予适时的指导。 “一个也不能少”的理念让胡燚老师对每位学生的研究进展都了熟于心,也让每一位学生受益无穷。 近 5 年,他指导的硕士研究生中共有 3 人次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 他本人也被评为江苏省高校 “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入选学校“名师名导百人计划”。
从科研学习到工作生活,他对学生的关爱和影响无处不在
胡燚老师除了在科研中给予学生最大的指导,还经常对同学们进行就业指导,推荐考研院校和推荐工作等。生活上,胡燚老师也始终和同学们“站在一起”,竭力给予帮助。 疫情期间,他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护送发热的同学去往校外医院检查、送他们前往学校隔离点,并对他们予以心理安慰和生活帮助;胡老师时刻关注、及时“捕捉”学生的情绪,对有“反常”表现的学生,给予最大的宽慰和引导;他还及时对家庭遭遇变故的学生伸出援助之手……
傅雅洁读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因为经常回家照顾身体欠佳的母亲而耽误了不少功课,导致期末考试某门课程成绩不合格。回校后,胡燚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帮她辅导功课,最后补考时,她考了八十多分。在课题组中,傅雅洁也像胡老师帮助自己一样,用心指导课题组的本科生。现在,在南京金斯瑞做研发工作的傅雅洁,也时常觉得自己身上刻上了胡老师的“印记”:高效地完成每一项工作、认真‘抠’每一个细节、用心指导帮助实习生…… “胡老师为人严谨认真, 富有科研精神,为我们字斟句酌地改论文,还主动帮没有落实工作的同学推荐工作。”2023 年硕士毕业的石宏刚对胡老师的用心指导印象深刻,“他这股认真的劲头也感染着我们,无形之中,我自己也开始变得注重细节, 并把这样的习惯一直带到了工作中。 ”
“胡老师说自己本科时是个‘学渣’,后来经过努力考上了浙江大学的研究生, 这对于我们来说太励志了。 ”药学院 2020 届本科毕业生马小龙表示, 大一时的班主任胡燚老师经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同学们好好学习。 在胡老师的影响下,马小龙较早立下了保研深造的目标, 并在此过程中努力跟着胡老师做大创项目、参加创新创业类大赛、完善毕业设计。 四年后,他如愿保研至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进行硕博连读。 毕业后,他与胡老师还经常线上交流一些学术问题, 胡老师在马小龙遇到科研难题和障碍时,总会倾囊相授。 马小龙一直记着胡老师的教导,念着胡老师的好。今年 2 月,他特地从上海赶回来看望胡老师,他笑着说:“胡老师当初喜欢面对面指导我们,他说这样效率高,我想,现在我也应该多创造机会和胡老师‘面对面’,虽然我们线上的沟通并不少。 ”
从教十八年来,一批批优秀的学生在胡燚老师课题组带着满满收获走向更广阔的未来,而胡燚却说:“我相信还有更广阔的天地等待我去开拓。 ”
朱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