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从事繁重的科研、管理工作的同时,还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工程流体力学》《流体力学(国)》《综合课程设计》《微纳尺度传热传质模拟方法》《工程流体力学理论及其应用》等课程,年均工作量在600标时以上;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主编教材3部,多次获得教学成果一等奖、特等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多次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屡获佳绩……这样一位深受同学们喜爱的老师,就是我校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校第十五届“师德十佳”周剑锋教授。
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
“上课时,周老师总能深入浅出,化抽象枯燥的知识点为形象生动的内容。”研究生一年级陈月同学回忆,在讲到射流理论的时候,周老师为了解释什么是“自由射流”,先用洗车时的喷头来打比方,又用电影《长空之王》里出现的“威龙”歼-20、“潜龙”歼-16、“猛龙”歼-10C来为同学们解释飞机的流线型结构,“周老师通俗的讲解让大家茅塞顿开!”
在遇到一些特别难懂的知识点时,周老师总能用一些生活中的常见案例,三言两语就让同学们豁然开朗。过装2102班刘未林记得,周老师给他们上《工程流体力学》这门课,在讲到拉格朗日和欧拉法的差别时,书上的解释很笼统,“周老师解释道,拉格朗日法就是你跟着某一个流体质点跑,测它的位置、密度在不同时间的值。欧拉法就是你站在原地,只关注那一个位置的密度、速度等值。一个与时间无关,一个与时间有关!”在讲到浮力部分时,周老师解释,当人和载体的重心同时在水里,并且人的重心高于载体的重心时,会有一个恢复力偶,“这样即使在倾侧时,也会保持原来的状态。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在划船的时候,即使使劲晃动,船也不会倾倒。”
“令同学们印象深刻的是,周老师上课不仅形象生动,贴近生活,在遇到课本中较难较重要的公式时,他还会亲自给我们推导,让我们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刘未林回忆,在讲到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时候,鉴于这个公式非常冗长,周老师耐心地带领同学们一步步假设条件、简化公式,“周老师亲自演算,不仅强调了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重要性,而且通过假设的各种条件,让我们对无黏流动和流体静力学方程的出处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周老师重视每一个环节,带头按照OBE理念开展教学,积极开展教改研究,在信息化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获校微课大赛二等奖、江苏省微课比赛二等奖各1项,先后3次被评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获第八届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二等奖;主持省级教改课题2项、校级虚拟仿真重点建设项目1项、校级教改课题多项,参与省级教改课题1项;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
宽严相济、灵活高效的帮扶指导
2018年初,过程装备专业二年级4名同学组建了创新小组。由于前期没有申报大创项目,故未安排导师。经辅导员老师联系介绍,周老师主动承担了指导任务。
“在跟着周老师做大创的过程中,周老师很细致地帮我们看材料,给我们提出改进方案,并且给予了很大的鼓励。他总是对我们说‘付出总有回报,不要太在意结果,加油吧小伙子’。周老师亲切的话语,让当时紧张的我们顿时充满了力量,最终,我们在答辩中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大三学生马哲回忆,在指导大创时,周老师很耐心、细致,对同学们的设计方案总能给出有针对性、启发性的指导,他还为同学们开辟了专门的实验场地,并提供了研究经费支持。经过短短数月的准备,小组的创新作品在第三届江苏力学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了三等奖,以该项目为背景的毕业设计获得了2020年省优秀毕业设计三等奖,他们还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一项。
在实验操作上,周老师对同学们严格要求,一丝不苟。由于实验室涉危涉化,存在一定的风险,每次同学们做实验,周老师都要求必须报备,并亲自去实验室巡视、监督。陈月回忆道:“周老师经常询问我在做实验时有没有遇到困难,还语重心长地与我探讨下一步实验的方案,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不仅是位严厉的老师,还有温柔的一面。”
“由于本科时缺少进实验室的机会,我对实验室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在和周老师沟通后,周老师立马安排几个师兄师姐一起带着我们进入实验室,观摩制备磁流变液的整个过程,让我感受到科学的魅力。”研二学生孙滢涛说,周老师对学生做实验总是给予最大支持,“后来我们参加了全国节能减排大赛,我想了一个创新的点,但是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支撑。于是我将所需要的实验试剂和实验器材列了一个清单,周老师很快给予了资金支持,并且告诉我们,‘不需要担心实验成功与否,也不用在意最后是否可以取得一个好的成绩,重点是参与,是做实验的过程。只要是你们愿意做,我都全力支持!’这句话打消了我所有的顾虑,我和同学们立即全身心投入实验。我们泡在实验室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周老师一旦有空,就会和我们一起做实验,甚至会拿着拖把、毛巾和我们一起打扫实验室。我们可以和周老师没有距离感地去交流,一起为实验的成功而开心,一起在实验失败时分析原因。”在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快速进步成长,最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亦师亦父、细致入微的温暖关爱
在同学们心目中,周老师不仅是他们学业上的导师,还是他们的人生导师。
许多研究生同学回忆,他们在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周老师基于他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给了同学们很多方向以供选择,他希望大家尽可能多地去试试其中的小方向,他常对同学们说“兴趣才是最好的指引”。“我在半个学期的试错和学习中找到并确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同时在他的指导和鼓励下,我不仅在科技竞赛中多次获奖,还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篇SCI二区论文和专利。”孙滢涛感慨道。
“还记得去年年底,我迎来了人生中一个重大选择——是否读博以及去哪里读博。那段时间,我十分焦虑、迷茫。周老师看出了我的迷惑,也明白我心底对继续深造的渴望,在与我长达两个小时的交流之后,他帮我坚定了读博的信心,他还鼓励我跳出本课题组的舒适圈,去海外读博。”孙滢涛回忆,在周老师的大力引荐下,她终于获得了与目标院校导师沟通的机会,也更加清晰了自己努力和奋斗的目标。“那时,所有的迷惑都烟消云散,带来的是对未来的憧憬和继续鞭策自己上进的动力。现在的我,还在继续为这个目标而奋斗,我时常能感受到周老师对我的关心和鼓励,周老师时不时问我语言成绩准备得如何,还常常督促我一定要减肥,多去操场锻炼,保持体健康。对于在异地求学的我而言,能遇到这样‘亦师亦父’的导师,是我最大的幸运!”
在生活中,周老师总是给予学生关怀。“这学期,同学们去面试‘戴树和班’时,没睡午觉,略有疲惫,面试教室恰巧就在周老师的办公室旁边。周老师看到后,立即邀请我们到他的办公室休息一下,还给我们倒水喝。”当刘未林回想起这段往事时,依旧非常感动。
在新冠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周老师主动要求留校,在他那小小的办公室内,支一张简易木板小床,将就着洗漱就寝。“那段时间,周老师每天都坚持守在抗疫第一线,每天都在群里关心询问我们的身心健康,对我们关照有加。”陈月如今记忆犹新,“周老师用实际行动温暖了我们的内心。”
“疫情期间,有一次上课铃响了,还有同学在做核酸赶不回来,周老师就让人通知他们,让他们不要着急,等他们回来再正式上课。”马哲回想,最后周老师放弃休息时间,才将耽误的课程内容补上了。
杨秀飞是个比较腼腆内向的同学,有一次,上专业英语时,周老师让他朗读一段英文,他担心自身英语发音不太好,有些胆怯。“周老师鼓励我勇敢读出来,如果读得不好,更方便他帮我纠正。周老师还讲述了涂善东院士的例子,说涂院士初入大学时英语也很差,但现在用英语做讲座、做汇报也都非常流利。这件事,我一直铭记在心,让我备受鼓舞。”杨秀飞说,在学习生活中周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认真负责、关爱学生的贴心老师。
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