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歌深情地表达了学生对老师这一称呼的尊重、对教师这份职业的尊崇。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90后”辅导员佟京达老师和他的学生生动地演绎了这一幕。他热爱三尺讲台,研究生阶段选择了支教;他做辅导员后所带的学生也开心地接过接力棒,师生接续“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参加工作以来,佟京达先后获评2022年江苏省“最美高校辅导员”、第九届江苏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等荣誉。日前,佟京达获评校第十五届“师德十佳”。
不忘初心,做“家国情怀”的传承者
“因为喜爱,所以选择。”一说起“支教”这两个字,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离家远,比较辛苦,然而佟京达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去西部地区支教。
高中时,数学老师在课堂上经常分享支教过程中发生的动人故事,慢慢地,佟京达便对支教产生了向往。大三时,在学院宣讲会上,佟京达又深入了解了支教项目。2014年8月1日,本着竭力为西部孩子奉献爱心的初衷,佟京达开启了云南宁洱县的支教之旅。
其间,佟京达主动请缨,教授初一年级的计算机课程,利用新颖的计算机技术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与学生交流,给予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宁洱县发生地震时,他第一时间召集全体研支团成员跟随宁洱县团委参与抗震救灾……支教这一年的经历对佟京达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将家国情怀厚植心中,并在未来的工作中将其传递给学生。
一年的支教生涯让佟京达获益良多,他真正感受到教师的责任与使命,也更加热爱教师这份职业。如今,成为辅导员的他希望把这种支教精神传递下去,用梦想成就梦想,在和学生共成长中,培养可堪重任的时代新人。
2020年秋天,他所带的计1701班张世宇同学处于“两难”之境,犹豫不决。原来,大学三年平均绩点排名年级前5%的张世宇已经备考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9个月,但是他心中仍深埋着一颗支教的种子。当学校研支团的招募选拔工作启动后,支教的种子开始破土成长。“是冲击名校,还是圆支教梦?”张世宇一时无法抉择。“我的家乡是重庆市巫溪县,2020年才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小学三年级时,我们班来了一位支教老师,他的英语特别流利,又会使用电脑,让我们开阔了眼界,所以去支教、去帮助更多人也成了我的梦想。”张世宇分享道,大一入学后,他就加入了校青协、校红十字会等公益性学生社团,支教的梦想从未离开。
在听了张世宇的讲述后,佟京达表示,新时代青年除了要学好本领,还要厚植家国情怀。佟京达结合自己支教的经历,向张世宇讲述了自己的收获,并鼓励张世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服务基层人民。在佟京达的影响下,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先后有四位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加入学校研究生支教团,奔赴祖国西南,接力开启崭新的支教故事。
细心热心,做“身心健康”的守护者
“24小时在线,全天候服务”是佟京达的工作状态,他一直秉承“爱与服务”的工作理念,把对专业、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爱化作“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实践。
有一天晚上11点半,正准备休息的佟京达接到了学生的电话,该同学在电话中表示,她的舍友2018级刘同学腹痛难忍,由于是在疫情期间,且处于深夜,情况紧急,她们就向辅导员佟京达求助。接到电话的佟京达心急如焚,第一时间赶到宿舍楼下,并立即将同学送往南京市浦口人民医院。刘同学就诊后被确诊为肠梗阻,但由于送诊及时,并无大碍。“医生说肠梗阻患者随时可能发生肠扭转、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所以我特别感谢佟老师。”刘同学说道。
深夜急诊对于佟京达来说好似家常便饭,他打趣道,最多一周内跑过三次急诊,连值班医生都知道了自己的名字。“要做学生学涯规划的指导老师,要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更要做学生身心健康的守护者。”佟京达表示,辅导员工作责任重大,为了便于更好地照顾好学生,他把家安在了学校附近,这样即使学生遇到困难,他也能在十分钟内到达现场。
“说实在的,有时候的确觉得‘苦’,但总的说来很高兴、很满足。”佟京达表示,无论是遇到身体方面的问题,还是学业上的困惑,同学们都会在第一时间找到他,这说明真正把他当作了“自己人”,当作了一位值得信任的朋友。
计1802班张详云虽然平时的成绩不错,位列年级前30%,但由于大四上学期才决定考研,所以不免有些焦虑。张详云主动找到佟京达,向他请教自己这种情况是否适合继续考研。佟京达在和张详云长聊后,确定张详云考研的决心十分坚定,便帮助他一起制定考研计划,并劝慰他“复习不在早晚,贵在效率,效率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佟老师一边为我树立考研信心,一边帮助我分析了‘985’院校和本校的优劣势。”张详云说道,在佟老师的建议下,他最终确立了报考本校的目标,并成功“上岸”。
“或许是因为我自己有着信息类专业的七年教育背景,所以熟知信息类学生的教育规律,因而给出的建议都能被学生采纳。”谈及他得心应手的工作时,佟京达谦虚地说道。
勇为人先,做“五育并举”的创新者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谈起辅导员的工作理念,佟京达表示,他很喜欢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这句话。因此,“90后”的他不断创新育人模式,以青年人的独到视角引领“00后”大学生的成长。
他充分结合信息专业特色,深入挖掘互联网资源,将生涯规划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将目标管理覆盖育人全领域,将项目化管理嵌入育人全方位,以学生喜爱的形式,创新思政育人模式,构建具有“信息专业特色”的e德优才、e智创学、e体健身、e美育心、e劳实践——“e青春”五育并举育人体系。为提升志愿服务管理科学化水平,佟京达还带领学生团队开发“e志愿数据管理平台”,实现了全员注册、一人一档、自主申报、线上审批等功能,形成“志愿服务成绩单”和“志愿服务专项考核单”,引领学生以专业服务社会,并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入。
多年来,他一边教育学生有效掌握课堂知识,一边引导学生在学习之余走进社会,发挥专业特长,在实践中了解社会、砥砺意志、增强才干。对此,时任“小e行”暑期实践团队队长,现于南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计信学院校友李健深有感触。
“2020年暑假开始前,我向佟老师表达了做社会实践的想法,其时尚未明确具体的方向,结果佟老师没有对我说‘好的,我知道了’这样的话,而是和我一起制定实践方案,建议我们发挥信息学子的优势,‘玩转’数字化网络,采用直播等时兴手段进行助农服务。”李健回忆,那年7月,他们在连云港市赣榆区油蟠桃种植基地开展的“直播带货”非常“带劲”,两个小时的直播,高达151万人次浏览,累计卖出6000多斤油蟠桃,销售额近6万元。“佟老师是位行大于言的实干派,他对我们的暖心关爱和指导都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让我们真正体悟到奉献与收获的快乐。”
2021年暑期,佟京达带领团队开发“e心e力”防疫小程序,上线一周累计服务13000余人;带领“农芯”服务团深入乡村,用科技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带领“e心向党”党员志愿服务团,在太阳花残疾人乐园,用科技点亮希望;带领“小e行红色学习实践团”实地走访江苏省十三个地级市的红色地标,制作成“小e行红色学习网站”,用科技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相关事迹被中国青年报、学习强国、交汇点等多家媒体平台报道50余次。多年来,佟京达交出了一份“双百”成绩单,即所带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率100%、社会实践参与率100%。
韦玮